繁體中文

歸屬、
相信、
成為

取自第九章:思惟轉換三——教會不只是一棟房子;教會是我們的家

閱讀時間:3分鐘

如果你想接觸這世代的人,需要這第三個思惟轉換。傳統上,一個人若想加入教會,會經過以下過程:

相信→成為→歸屬

他必須先「相信」耶穌,然後「成為」信徒,容我再加上兩個字:「行為」。我們希望這位青少年的「行為」符合我們的標準與期望,直到令我們滿意時,我們才會與他建立團契關係,並給他會友的資格。以上過程,彷彿他得表現良好,最後才能通過試用期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開放交友圈,讓他找到「歸屬」。

這對年輕世代是行不通的。
青少年想先知道並感覺到「歸屬」,再決定是否要「相信」耶穌,並「成為」信徒。這順序應該是:

歸屬→相信→成為

在神之心教會,青少年有了「歸屬」感之後,往往會跨出下一步「相信」耶穌。若你還沒注意到,我現在告訴你:孩子們並不是很喜歡神學。他們不太在乎你的教會是否教導災前被提論,或是否會倒著背《尼西亞信經》。當他們有「歸屬」感,就會更容易「相信」耶穌。

我們在神之心教會發現一件事:當青少年找到「歸屬」並且「相信」耶穌,他們幾乎自然而然會「成為」信徒、「行為」端正。而且,我們通常不必告訴他們要這樣做和不那樣做。

等一等⋯⋯這概念在聖經裡,是否聽起來很熟悉?
原為稅吏的馬太,如何「成為」門徒馬太?
在馬太福音第九章,耶穌讓他有歸屬感⋯⋯邀請他跟從祂⋯⋯還去他家,與他和他那些臭名昭彰的朋友一同吃飯。在馬太福音第十章,聖經記載了門徒的名單。猜猜看,誰在那個傳奇的名單上?你是否留意到順序?先有歸屬,接著行事為人像基督徒,最後才成為門徒。

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。「相信」耶穌、「行為」和「 成為」信徒都同等重要,但,也許我們把順序搞錯了。當這順序混亂時,人們會有被審判的感覺。當我們向人傳達,只有表現良好才能歸屬教會的氛圍時,他們會覺得受到歧視。但當順序正確時,馬太成為偉大的門徒,撒該成為慷慨的奉獻者,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成為偉大佈道家。

因此,我們有一些青少年,在信主、成為基督徒之前,已經固定上教會整整一年。這是個奇怪的畫面:口吐菸味的青少年、滿口粗話的男孩、露出乳溝的女孩,固定來神之心教會聚會。(因此,我們會堂的冷氣超涼,希望女孩們多穿幾件。😬)
我們也有十分內向、與人脫節的青少年,你會覺得他們對教會不感興趣,但他們還是每週都來。

怪咖、流氓、時尚狂人、潮人——他們都來教會,是因為他們有歸屬感。

接著,一切開始有了變化。幾週、幾個月後,他們開始將自己的心和生命獻給耶穌。每當你拜訪神之心教會時,你會看到四十到五十隻手舉起,回應聚會的獻身呼召。請不要誤會,這些人多半不是才來教會一、兩次的訪客。當中許多人已經參加聚會長達數月之久,而在那一天,他們終於準備好踏出重要的下一步。

對於讀到這裡的所有牧師、講員和領袖,這個思惟轉換就是改變的關鍵,幫助我們緩解期望他們初訪教會就要「讓他們得救」的壓力。你再也不需要倒數計時四十分鐘來立即「完成交易」。現在,你的最初目標就只有讓青少年有歸屬感,這樣他們就會繼續回來教會。

可分享的格言